发布日期:2025-02-05 01:59 点击次数:146
跨越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的重大突破,东垣虽是主要的老师,却也绝对离不开仲景那最后一下的关键推力!
我所说的正是“通脉四逆汤”的条文。
最初写《从仲景治“四逆”的七个方子,看他对“纵横”的权衡取舍》,是因为有读者问到了“四逆散”的纵横解构,而后我就想到把《伤寒论》里有关“厥逆”的知名方剂摆在一起,由横到纵,由表及里。
没想到,通脉四逆汤的条文一下子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而且一出手就给了好几个答案,于是我先码下了一篇《通脉四逆汤给予的重大启示,让我更理解了李东垣》。
话说回来,尽管本号主要是我本人在“横冲直撞”,却也一路都有因读者的提问而带来的“引路”。就比如另一大引向破局的提问,就是读者针对某公众号的痰吐案;另外,回答读者对于痰阻治法的思考过程中,也起到了助力破局作用。
所以,尽管我非常欣赏黄龙祥老师对于中医今后何去何从的诸多分析与判断,但唯一持保留意见的是,他认为整个医理贯通的工作,最好只由一个人单独来完成。对此我给予的评价是:Mission Impossible。
也许有人会说,本号不就是在独行么?
非也~
我以前就说过,道不孤,必有邻。一定有我之外的其他众人在做类似的事。或是我们还不知道,或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我相信每一个大大小小正处于各自轨道的力量,在未来某一时刻,必将会汇聚到一起,助中医逆天改命~!(哦不~中医强到可怕,是顺天~顺应天理!)
更何况,每一位我写过的医者,无论古今,皆在我的身边。
就比如通过通脉四逆汤来给予重大启发的张仲景。
我在《通脉四逆汤给予的重大启示》篇的最后说过,此汤的条文还给予了我第三个答案,至于是什么,今后会找机会写。
在用了一整个月的时间,加深对于“两线”的认知后,也就可以来谈一谈这第三个答案了。
但此答案还得由前两个答案,来慢慢引出。
是否还有人记得,第一个答案是:阴火线与卫气线的问题,两者互相博弈;第二个答案是:阴火线与卫气线的问题,两者永远共存。
第二个答案,主要是由相关条文里的两点提供的:①浮火郁于体表时,尽管阳虚而卫气严重不足,当事人却已感觉不到寒,反而出现发热或恶热感;②当体表之浮火突破并取得汗出后,肢体厥逆仍不止甚至更为严重。
这就让我回忆起诸多类似的阳(卫气)虚阳(阴火)浮案,发现还真是如此,所有医案的共通之处,皆是热象明显,病人并没有任何恶寒症状,更多是怕热或渴饮,以及狂躁。
也就是说,在阳虚阳浮证中,症状更多表现为阴火线问题,而看不到外露的明显的寒象,病人自身也都没有恶寒感,尽管实际上此时,卫气线已经岌岌可危了!
你看,就连卫气线问题严重到极端(阳气衰败)的证型里,当阴火升逆到一定程度时,卫气线的“警报”都会失灵…
更何况是更为广泛的其他所有证型里。
所以,第三个答案之所以放在后面慢慢来写,是因为大多数人未必能接受得了,甚至会非常抵触,那就是:
后世的温病理论体系,恐怕整个儿的底子都有极为重大的医理缺陷。
读到这里着急的朋友,请先听我继续来讲。
我们知道温病的基本类型表现有:发热,不恶寒,汗出,渴饮。
这四大典型温病症状,竟然刚好与上面阳虚阳浮证的典型症状一模一样!
发热、汗出、渴饮,都是阴火线的问题。因此,温病列出的这几大表现,只能说明“阴火线”确实已存在问题。
却并不能因“不恶寒”,就来说明“卫气线”没有问题!
只是卫气线的“警报”失灵了而已。
为何会失灵呢?刚才说了,因为“阴火”升逆到了一定程度。
当阴火线的问题导致气机升逆难降到了一定程度时,此时人体相当于处在了一个高温环境里。
因为在高温环境里,人体之气会随肺气升逆而升逆,气机升有余而降不足。
此时,占人体九成散热的体表,就只剩下了“蒸发散热”这一个方式了,也就是以汗出为主。
但在正常情况下,“蒸发散热”占比不到三成,更多是由另外三个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来进行散热,而这三者皆与体表的血管舒缩程度成正比。
也就是说,当环境问题接近或超过人体,或当人体气机有升难降而近似于处于高温环境中时,人体占比最大的散热方式都无法进行了,只剩下蒸发汗出这一个方式。
在你看起来,热势盛猛,汗大出,好像散热散得很猛烈,实际上是人体根本没法有效散热。该由其他方式散出去的热,皆由“蒸发”一途来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完全没有能力去完成。
阴火线看似如火如荼,另一边的卫气线实则已严重循行不利。
因为体表血管正常舒张,才有正常散热啊。反过来说,倘若那三个主要散热方式没法进行,则说明体表血管异常收缩严重收缩!都严重收缩了,卫气线的循行怎么可能正常?!
是不是就已经为“气机升逆时,亦难以有效外达周布”,以及“阴火线”影响到“卫气线”的中医理论,初步找到了现代生理学的理论依据?(还非常初步哈)
所以我会在多篇文章里提及到,后世温病学的问题在于:不具备非常明确非常清晰的,仍要使得气机外达的医理认知!
这也是因为后世没能将“阴火线”与“卫气线”分开而论。这也难怪,医理坍塌了,根本看不到两者同存,又怎么能分开而论?
如此,你便能理解为何胡天雄年轻时用止涩法,去处理暑天大汗出的方式是错误的,以致于病人最终死亡,参《胡天雄的两则败案》。
而早在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滑伯仁却非常清楚,他说夏天大热汗出是极为正常的表现,不该用固涩法,而是要给出路,参《皮肤作为排邪通道之一 | 孟英类案⑤》篇的引路古案。
你若不读古人书,便不会知道,今人的医理与古人的差距有多大,即便是口碑Top的现当代医家。
因不具备“两线”认知,导致缺乏任何时候都不忘致力于令气机外达的高度自律,是后世温病学的主要/致命问题之一。
其次,仍然是后世“阴阳”的窄化,所带来的医理堕落。
温病学是以阴火线为主要矛盾、以阴火线用药为主要入手处,但…
并不自知。
而是狭隘地将其理解为了“补阴(液)”。
津液与阴分,究竟是怎么生成的,《中基》上都有,本号读者也可以参阅《由胃气决定的生理与病理 |《解构脾胃论》⑨》。
汗出再多,水谷饮食皆可持续不断地令人体,再生津液与阴分。
倘若仍热不减渴不止,似乎津液难生阴分难补,并不是因为人体生成津液阴分的机制改变了,而是“升降出入”不在其位,偏倚太过了!
在这里,一是阴火线问题导致升而难降;二是必然同时存在的卫气线问题,导致经络百脉无法正常通行布散水谷。
升降出入严重异常,因此气化严重异常。
发展到极端,就又成了《内经·热论》所说的,内外皆闭塞而亡。
事实上,古人也说了,只要不是闭塞的状态,那么就算发热得再厉害,人也是不会死的,因为“阴阳”物质都能够通过“气化”再生。
所以,温病里使用的任何阴药,本质上是为了达到“降气”的目的。
但不得过早使用,亦不得过多使用。
因为卫气线的问题贯穿温病始终,一旦过早过多使用,那就会重伤到卫气线,造成进一步的气机闭塞。卫气线又必然反过来再影响到阴火线,恶性循环,往复不已。直至两败俱伤,走入绝境。
将用来取得气机降行的药味,狭隘地理解为补阴液,是为温病的第二大问题。
通过通脉四逆汤条文,启发我反思的温病第三大问题是什么呢?
这其实是很常见的。
在温病中若是误用了升散药发汗药,导致病人屡经汗出,却仍不能有效降温。接手的医者一边都会认为,是前医误用了伤寒类型的药,导致汗出伤阴,因阴伤而热不能退。
其实,正如上文所言,汗出只代表人体的蒸发散热功能在工作,却并不代表人体整个的散热恢复正常了。
误药导致人体处于一个人造的“高温环境”里,气升逆而难降,于是就只剩下了“蒸发散热”这一个方式。
正因为散热没有恢复正常,所以体温没能恢复正常。
体温不降,是因为散热不利,散热不利是因为气机升逆。即便用阴药也是为了降气,而不是什么补阴液。气降后,气化恢复,阴液恢复正常生成。
但由于,阴火线与卫气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两者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此时虽要取得降气,却不能局限在阴火线的直接法用药里。
就比如当误药与汗出导致中气/阳气虚损更甚,以至于卫气稽留更为严重时,即便体温仍高,还是得主以卫气线用药来取得降行。
《伤寒论》里的桂枝汤与其类方如桂枝加附子汤等,以及,《东垣医案1》所用的补中&大队风药配合少量苦寒,即是对证之方。卫气线的用药比例大于阴火线,亦相当于本号早期所说的“(辛)开”>“(苦)降”。
而温病针对误用升散药导致汗出热仍不退,大多使用的湿温证手法,本号记录过的一则身边案例,正是使用此法,参《给朋友改了一张湿温证的方子》(忽略里面本人未及今日的医理认知哈~)。阴火线的用药比例大于卫气线,亦相当于本号早期所说的“(苦)降”>“(辛)开”。适用于阴火线仍为主要矛盾的情况。
因此,将“降行”气机的手段,局限在阴火线的直接法里,又是本篇谈及的温病第三大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之所以会发生,仍然还是因为不具备“两线”的医理认知。
最后要说的是,明清之所以会诞生所谓的温病学派,也是因为大众拘泥于主以卫气线用药,不知两线的主次矛盾会动态变化。
如此导致了大量的气机升逆的误治后果。
气机过于升逆后,一是卫气线“警报”会失灵,二是只剩下汗出散热一个方式,因此会集中表现为气逆汗出之热象。
此时,大多情况下,是以阴火线升逆为主要矛盾,因此使用阴药往往能令气机降行,进而启动恢复人体正常的升降出入、正常的外达周布、正常的气化功能,等等。
但在救误前人之偏的同时,温病学自身亦走向了另一偏,即拘泥于主以阴火线用药,并早用过用误用隶属于阴火线用药的缓收敛涩等药味。
所以最好是,不站在任一一偏,站到两个“偏”之上,站到历史的上方,以医理真相,彻底覆盖两偏或其他任何之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